星期四, 十月 26, 2006

Colors Become Alive

Sony前一段时间推出了令人炫目的Colors Like No Other 电视广告运动,动用了几吨的油漆拍摄了一条咂舌的广告片。到了平面,不知道是有意还是广告代理的原因,广告口号变成了Colors Become Alive。不管怎样,这套广告简单、直接、明快,个人非常喜欢。不过友情提示:看多了会眼花……

Agency: Euro RSCG, Buenos Aires.

Dyna Jets:维他命与飞机失事

T2社最新消息:9月11日上午,在三架飞机分别撞向世贸大楼后和五角大楼后,又一架飞机坠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附近地区。

警方消息称,失事飞机为美国联合航空公司93次航班,机上45人全部遇难。恐怖分子劫持飞机,但由于乘客反抗,恐怖分子利用该机攻击华盛顿重要目标的企图失败。

但一家广告声称,93次航班是被一位服用Dyna Jets维他命后玩板球的小孩失手击落的。目前警方并未就这一消息发表评论。

Lowe Bull South Africa (Agency)
Gareth Lessing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Gareth Lessing (Creative Director)
Miguel Nunes (Art Director)
Andre Vrdoljak (Copywriter)
Andre Vrdoljak (Art Director)
Miguel Nunes (Copywriter)
Photographer: Clive Stewart

星期三, 十月 25, 2006

有人影儿都没有

前几天上百度查了一下,发现她俩打得不可开交,但在实际上……春~春连影儿都没有。嗯,我还是挺同意豆瓣的品味。


Update:后来在豆瓣站务组上请教了一下豆瓣“最近”是指多长的一段时间内?豆瓣老大阿北给出了回复:
“豆瓣排行榜”是根据所有注册豆瓣用户的收藏数据统计出来的。我们的算法里没有一刀切地考虑一个固定的时间范围。不过越是以前的“在读”,对排行的影响越小。
泛泛地讲,两周以外的“在读” , “看过”,“在听”基本对排行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最接近你说的”最近“时间是十天左右。

Anti Female Circumcision

Female Circumcis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eligion.

Client: aktion mensch
Agency: LOWE GGK, Austria.

这幅广告的创意、执行没有什么称道的。只是通过这幅广告,我认识了一个让小见异常吃惊的词语: Female Circumcision,翻译过来叫做“女性割礼”。

割礼是一种古来的宗教仪式,《圣经》旧约创世纪17:10-11写到

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並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你们都要受割礼,这是我与你们立约的证据。
后来,保罗曾经对割礼发过议论(新约罗马书2:26-29):
你若是行律法的,割礼固然于你有益;若是犯律法的,你的割礼就算不得割礼。所以那未受割礼的,若遵守律法的条例,他虽然未受割礼,其不算是有割礼吗?而且那本来未受割礼的,若能全守律法,岂不是要审判你这有仪文和割礼竟犯律法的人吗?因为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惟有里面作的,才是真犹太人。真割礼也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人的称赞不是从人来的,乃是从神来的。
所以,作为基督徒,行不行割礼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再强行。然而我一直认为割礼只是割掉包皮,所以只有男性才会接收割礼,并不知道还有“女性割礼”这回事。Google了一下,得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女性割礼)对女性生殖器施行部分割除的风俗。最简单的是割掉阴蒂包皮;严重的割掉阴蒂;最极端的还要切除小阴唇,并用针缝合阴道口,只留一个小孔。……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也来源于成人仪式或是一种卫生习惯。实际上这是性文化中男人中心论的集中体现,女人只是性奴役的工具,给她们施行割礼,是害怕 她们享受性爱的快乐。
对女性行割礼,主要出于抑制女性性欲的目的,还有人相信,与切割包皮一样可以达到生理卫生的目的。实际上,女性割礼不但是男权主义的遗毒,还对女性的身体健康、生育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世卫组织在女性割礼非常普遍的6个非洲国家的妇产中心,对大约2.8万名产妇进行跟踪调查之后发现,受过割礼的妇女所产婴儿的死亡率比未所接受者的婴儿死亡率高出了55%。

详细了解“女性割礼”

星期二, 十月 24, 2006

图形化性爱



这组广告很久之前见过,可一直不知道什么意思——文案是西班牙语。今天终于找到了翻译:
The best erotic cinema on Localia TV, Catalunya, Spain.

这年代,有人玩数字化性爱,现在还有人玩图形化性爱....落伍了小见。

星期一, 十月 23, 2006

Rain and Tears: For the Who I Will Forget



Artist: Aphrodite's Child
Singer:Demis Roussos
Album: Rain & Tears

马自达无厘头恐怖广告



Mazada MX-5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硬顶车蓬只要12秒就能完全开启或者关闭,是世界上开启/关闭速度最快的车型。于是JWT-Düsseldorf 和 Maverick Media 联手,利用这一USP为 Mazda Motor Europe 发起了一个叫做 "thriller" 的广告运动,并制作了12secondthriller.com。在上面观看、制作、和别人分享你很Thrilling的作品。

且慢,为什么这个广告运动叫 "thriller" ?因为创作人员认为MX-5的速度很快,开起来很Thrill=_=!! 小见认真地看了网页上的三个广告,并数过了广告里车缝的关闭速度,车缝的关闭速度最快2秒,最慢6秒。ms有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星期六, 十月 21, 2006

功夫学校广告


你怎么解释这幅广告的意思?费劲,小见想了半天没想出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解释。请高人指点。

Agency: Maiden Lane
Creative Director: Edmund Walshe / John Maxham
Art director/Photographer: Ken Lin
Copywriter: Ned Brown-Stearns

消息来源:Ads of the world

HUMO列出四大恶人:拉登、希特勒、布什和毛主席

HUMO的广告一直很猛(12),跟SISLY有得一拼。HUMO这套广告搬出了“四大恶人”:拉登、希特勒、布什和毛主席。说实话,小见没有看过HUMO这本杂志,不是很明白这套广告的意思。CoolzOr给出了官方的解释:

Over at the Mortierbrigade agency, they thought that by mixing the cultures, they could even make the “worst persons” -interpret free at will- beautiful.
可是将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列为“worst persons”,实在有伤中国人民的感情啊……


消息来源:CoolzOr(点击观看其他三张)
广告出处:HUMO Wild Site

Client: Humo
Agency: mortierbrigade ( Belgium)
Head of Quarters: Veerle Devos
Creative Directors: Jens Mortier, Joost Berends, Philippe De Ceuster
Copy: Joost Berends
Art Director: Dieter Vanhoof
Strategy: Tom Himpe
Illustration: Victor Sanchez
Producer: Thierry Lambot (Print Producer)
Photographer: Frieke Janssens
Retouching: Idéal23

俄狄浦斯的悲剧(广告版)



因为看不了电视,所以当美加净这则广告引起巨大争议的时候没能亲自证实。今天终于有人将这支广告片传上了土豆。

这支广告引起巨大的争议,是有人说蒋雯丽和“儿子”搞乱伦。但有些人说,儿童的世界不涉及道德问题,她爱妈妈,认为娶妈妈是爱妈妈的一种方式。这种说法本身无可非议。

“我要娶你做老婆”这话当然可能从孩子口中说出来,但要知道,在广告中是撰写广告脚本的广告人写出了这句话。让小孩从嘴里说出这话的,不是天真无邪的小孩,而是已经是老油条的广告人和广告导演。他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话别扭吗?当然会。但为什么他们不修改?在PPM上客户为什么会最终通过这支广告的创意并同意拍摄?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最可恶的是广告这段对白:

妈妈:那爸爸呢?
儿子:爸爸……我长大了,爸爸也就老了呀。

别说小见苛刻,我真的在想创意在创作这段广告的时候,脑子中是不是浮现着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悲剧。

星期五, 十月 20, 2006

胶着……

她俩在打得火热呢,但都在走滑坡路。

滴露“试鞋篇”

这幅广告的创意非常棒。但如果小见是顾客,在这样地方试鞋,肯定会觉得乖乖的——这不是分明说我脚臭么?虽然小见的脚有时候的确很臭……=_=!!
会有哪家鞋店会置生意不顾,帮另一个牌子打这样的广告呢?即使你给“进场费”我也不干……嗯……有飞机稿的嫌疑(说错了别打我>_<)

作品名称:滴露“试鞋篇”
广告公司名称: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
创意总监:薛振添 孙善昆
美术指导:邱德春
文案:李薇
客户:滴露

消息来源:中国广告第一博客!

拯救小猪瑞德

小猪瑞德(小见自己翻译的名字=_=! 英文名叫 Red The Pig)可以算是广告明星吧,它曾经出演过由Perlorian Brothers导演、纽约Mother撰写的一则广告。然而,猪最终都逃不过被宰的命运……一位有为青年Reginald Pike实在看不过去,于是发起了一场拯救小猪瑞德的募捐。20美元一件T-Shirt,样板在下面。不知道20美元包不包括邮寄到中国的运费呢?

消息来源

星期四, 十月 19, 2006

牛仔排名第一

刚出版的新书The 101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Who Never Lived 将李奥·贝纳创造的万宝路的牛仔形象排在排在首位,乔治·奥威尔在小说《1984》里创造的老大哥排名第二。外国人在书的正名后喜欢加上注释,这本书的注释是:How Characters of Fiction, Myth, Legends, Television, and Movies Have Shaped Our Society, Changed Our Behavior, and Set the Course of History——也够bt和长的。根据它自己的排名,应该再加上一个:Advertising。

这位牛仔的原型是
Wayne McLaren,一个演员和模特。也许他比玄彬更有资格说这句广告语:“帅啊帅啊,帅也是一种罪~~~”

详细阅读

Happy Wake Up


听了张靓颖的《The One》,当然想听听春~~春~~的《皇后与梦想》,发现这个小见非一般讨厌的这个广告的歌曲在这碟里有——Happy wake up。



虽然我肯定春~~春~~不是男人,但在电视上播放这个广告的时候,声音极像男人。所以小见痛恨这个让春~~春~~变成男人的广告。

可爱的赛狗广告

这个广告可爱得无话可说……不是吗?圆圆:)
Credits:
JWT Manila
Dave Ferrer (Creative Director)
Tin Sanchez (Copywriter)
Brandie Tan (Art Director)
Angelo Lico (Illustrator)

星期三, 十月 18, 2006

Ms. Dewey

今天,书记同学对我说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些广告:在广告里面女性被用作吸引眼球的工具。
广告到没找到,倒是想起了这样一个所搜引擎网站:www.msdewey.com

没有认真比较过这个搜索引擎网站的所搜结果,但按照书记同学的思路,它的搜索结果质量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漂亮的Ms. Dewey。
她会主动搭讪:Hello, Type Something Here
如果你不理会她,Ms. Dewey会搔首弄姿,吸引你的注意,摆出一幅百无聊赖。她会学着钓鱼的样子逗你,会强调:Keep asking questions, the more you ask, the more I know, and soon I will rule the world.
男人……也许会因为想见到这位漂亮的Ms. Dewey而使用www.msdewey.com,但是女人们……当看见自己的男人用的时候,会不会吃醋,会不会对这个网站不怀好意呢?……

这两蛋糕虽然好看,可就是不能吃



Pirelli不动产举办了一个展览,庆祝意大利著名建筑Giuseppe Terragni建成100周年。这幅广告曾获ADCI报纸类广告金奖。
Agency: Saatchi & Saatchi, Milan, Italy
Art Director: Alessandro Stenco
Copywriter: Giuseppe Mazza
Creative Directors: Guido Cornara / Agostino Toscana
Photographer: Enzo Monzino

这里还有另一幅相似广告:秘鲁的燃气供应商Solgas为庆祝成立60周年,也特制了一个蛋糕。


Agency: Y&R, Peru
Creative Team: Francisco Torrico, Andres Ocampo
Photographer: Acciones Graficas

吵死啦!



这是一个著名的润滑剂品牌的广告……想哪儿啦,当然是用在器械上那种=_=!
想知道是哪个牌子?关掉那个音效标志试试~~(如果你不关掉,这哥们可没完没了,强着呢……)

上一副是为宣传《黑道家族》在墨西哥一家电视台上播映而制作的广告,哈哈哈,还是没有人答对。

星期一, 十月 16, 2006

绑架杀人?不!继续广告

别以为发生什么杀人绑架之类的劫案了!广告,那一只露出车厢的手臂是广告!如果硬要给它分类的话,应该可以归为户外广告吧。
至于这是什么广告?还是买个关子,各位看官耐着性子,且听下回分解~~~欢迎各位留言竞猜(小见你闷不闷,怎么又是这招啊?=_=!)

星期日, 十月 15, 2006

怨男之歌



前几天一时冲动,从VeryCD中下载了Keane和Kent(虽然是瑞典的乐队,但是很多人认为他们属于英伦的风格)的所有专辑,并花了整整一晚的时间躺在床上全听了个遍。好吧,我自知没有任何音乐素养,以至我无法喜欢上Britpop:他们每首歌的主旋律是如此的相像,电吉它的和旋是如此的吵杂,令我听完了所有的歌曲之后竟然将几乎所有的歌曲和在了一起,分不清哪首是哪首。Keane的这首Hamburg Song或许是一个另类,但我贴它出来不是说我有多喜欢它,而是听了听歌词,觉得实在太有味道了——简直是怨男之歌……

为什么要有钱?

有钱可以肏别人,没钱只能被肏,就这么简单。

Client: BENTLEY
据说这是飞机稿……

星期六, 十月 14, 2006

TTP读书笔记之三:破窗理论与防微杜渐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的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

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在《引爆流行》中,Gladwell引用了“破窗理论”,以此证明人们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地铁站内墙壁和车厢的涂鸦可能只是少年的恶作剧,但是消除涂鸦却在改善纽约治安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性本恶,当环境暗示我们的陋习或者罪行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我们可能变得变本加厉。“偷车实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偷车人看到车窗被破坏而无人理会,会判断“破坏行为不容易得到惩罚”而犯罪偷车。

更关键的是,“行为”像病毒一样得到环境的纵容,会“感染”越来越多的人,最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不可收拾;如果我们改善环境,“病毒”的传播可能得到控制。我们在肮脏的街道上可能乱扔垃圾,而在俱乐部中得体有礼。

因此,一两处细节可能反应整体的环境状况。如果我们不想让一样“行为病毒”传播开来,必须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事实上,我们对这种思维十分熟悉:我们会从一个人穿的袜子来判断他的品味,指责随地吐痰的人素质不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eyun同学说PS2的广告中出现三个死神,是因为这是《死神3》的广告。这是一个最靠谱的说法。以下是官方的解释:在单机版的游戏中,你的游戏主角在Game Over之前一般有几次性命?3次。PS的游戏可具挑战了,你有多少条性命,就有多少个的死神在等着你……

小见说:人的确很贱,越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玩不过关就越想玩…… 这个广告的妙处在于利用了人们这种“犯贱”心里。

为什么有三个?


Agency: TBWA\MERLIN
Advertiser: Sony PlayStation
Creative Director: Cristian Munteanu
Art Director: Catalin Rucareanu
Copywriter: Cristian Munteanu
Photographer/Illustrator: Carioca

这幅广告令人困惑:一个死神还不够,为什么有三个?
好吧,我也来耍个花招。想知道原因?看明天的博客吧。欢迎留言,猜对的小见请吃饭,绝无戏言(留言!留言!留言!小见愤怒了!)

Google Maps广告


善良的人们会问:这……这是怎么回事啊?
小见说(一脸坏笑):如果你知道制服的威力……
好吧,我承认我很坏,这个广告我连看了n遍,肚子都笑疼了……

当你的CV被用来……


对于找工作的人来说,CV是你的脸,是你的过去与未来,是你的命根子。但当你的CV被用来垫桌子,当桌布,折飞机的时候,会有什么感想?Make Sure Your CV Goes Further.用这话与要找工作的朋友们共勉吧。

Client:MBR(一家专为广告公司服务的猎头公司)
Agency: Creative Flare/Alternative.
Creative director: Ali Azarmi, Tabarak Razvi.
Art director & Photographer: Adi Rayavarapu.
Copywriter: Tabarak Razvi.
Creative team: Imad Rihan, Ashwin Menon, Treena Relova.

Kit-Kat广告:There is an oasis



广告好,但是adpunch对这则广告的评价更好。

This is a remarkable TV spot by Kit-Kat. The ad tries to touch the softer corner of a tough person. The basic idea was to depict the love of man for animals despite his job is that of a butcher. Therefore, in the middle of the paradox there is an oasis, there are animals, there is a Kit-Kat.

星期五, 十月 13, 2006

周末贴歌: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
憋足的翻译当然是:“当你什么也不说的时候”
但有一个更恰意的翻译:“尽在不言中”
第一首女声由Allison Krauss演唱,在Notting Hill里收录了Ronan Keating的男声版。各有味道。

星期四, 十月 12, 2006

TTP读书笔记之二:恐吓型广告是否真的有效?

就像死刑不能减少重罪发生一样,我怀疑恐吓型广告是否能够改变消费者的行业习惯并进而消费你的产品。 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是耶鲁大学教授Howard Levanthal在1960年代进行一个著名实验。

Levanthal教授想知道他能否劝说一群耶鲁大学的高年级学生注射破伤风疫苗,而当时在耶鲁校园里注射破伤风疫苗是完全免费的。他分配了几个小组并给不同的小组派发了不同版本的劝吁手册,里面描述了破伤风的危害,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在“高恐吓度”手册里,使用的词语极度尖刻,并配有了大量彩色的病发照片;在“低恐吓度”手册里,没有图片而且语言平淡。

正常人都可以猜到:看了“高恐吓度”手册的学生比看了“低恐吓度”手册的学生对破伤风危害的认识更加深,而且更加确信注射疫苗的必要性。

然而一个月后,Levanthal发现参加了实验的学生当中只有3%注射了疫苗。其后,Levanthal改进了实验的方法——只是在手册中加上了学校医务室的地图——并找另外一批学生重做了实验,结果注射疫苗的学生猛增到28%。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这28%的学生当中,看了“高恐吓度”手册的学生和看了“低恐吓度”比例各占一般。也就是,“恐吓度”的高度并不是决定学生注射疫苗的决定性因素——那幅地图才是。

Gladwell在《引爆流行》中引用了这个实验,他想说明的是:一旦建议变得实用和私人的,它的易记性会提高(Once the advice became pratical and personal, it became memorable)。

同样,我相信将“恐吓”搬到广告里,只会得到与这个实验同样的后果。更糟糕的是,人们可能对广告产生厌恶从而转嫁到产品和品牌之上。然而恐吓性广告似乎成为了某些人广告人的偏爱。不信?看看以下三个广告:

文案:Don't keep it in your mouth for too long.
代理:阿根廷奥美

嘿,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创意,可获得了今年戛纳广告节的铜狮奖(广告节对变态广告的偏爱由来有之)。可是这套广告让人相当的恶心,以至于我在想以后还要不要再买Oral-B的产品。要我看这套广告,还不如回去看F4和李宇春为Oral-B拍的广告好了。“一旦建议变得实用和私人的,它的易记性会提高。”选择一个品牌的牙具,为的是能帮助我们保护牙齿,用发霉的食物恐吓我们并不代表我们会记住这个牌子,更不代表我们会选择这个牌子的产品。

TTP读书笔记之一:意见领袖和小数人法则

19405月至11月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及同事在俄亥俄州伊利郡进行有关该地区居民在总统大选中的投票选择的调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写成了《人民的选择——选民是如何在总统竞选中做出选择的》一书。

当时,“皮下注射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理论的主流。研究者最初的假设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选民投票方面将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问题是:媒介是如何影响选民的?研究人员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通过首先影响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然后由意见领袖通过人际传播来影响更多的普通人。这就是所谓的“两级流动传播理论”(two step flow communication)。意见领袖成为连接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中介。

然而,在人群当中,我们如何辨认出这些意见领袖?《引爆流行》的第二章里,Malcolm Gladwell论说了“少数人法则”(The Law of the Few)。Malcolm Gladwell认为,“流行”从一开始往往是由小数人引起的,他们是Connectors、Mavens和Salesmen。

“流行”源头往往起源于Mavens,也就是所谓的行家。他们乐于收集各种各样的消费信息,以十足的热情和头头是道地告诉你——哪里的商品在打折,在L.A.哪家的宾馆提供最具性价比的食宿,为什么要购买Mecury Mystique而不要买奥迪。然而与专家不同的是,他们热衷于帮助别人作消费的决定,乐此不彼并不是要求从中获利,而是“天生如此”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心里的满足。Mavens实际上担任信息收集者的角色,并点燃了口头传播的引子,然后将接力棒交到Connectors的手中。

Gladwell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圈子中,总是存在着社交网络非常发达的人——Conntectors,他们成为圈子当中人与人联系的桥梁,是社交生活的中心,并拥有非常强大的人脉,这有赖于他们对人们天生的热情、精力、积累关系的习惯和非凡的生活、工作经历。信息从Mavens到达Connectors后,会沿着他的人脉播散开去。

最后,得依靠Salesmen完成清道夫的角色——说服那些心存疑虑的人们。Salesmen拥有过人的说服能力。Gladwell通过Mullen和William Condon的实验和理论力图证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语气、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会形成“场”,说服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把对方拉入自己的“场”当中并主导对话,最后达成说服的目的。

在“引爆流行”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兼顾三种角色,也可能由不同的人们合力完成。无论如何,“流行”是由小数人引爆的,而他们的作用与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的作用比较接近。只是“小数人法则”的信息来源不一定是大众媒体,也可能来自日常生活的发现。

星期三, 十月 11, 2006

已经开放评论,欢迎留言:)

Strip广告

欢迎到Strip脱毛。我们承诺,如果选用其中的一至两项脱毛服务,您会进化成元谋人;如果选用其中三至四项脱毛服务,您会进化成蓝田人;如果您选用其中五至六项服务,您会变成北京人。……什么?怎样才能进化成现代人的模样?对不起,您只能到韩国去了。

Client: Strip Waxing Studio
Country: Singapore
Agency: Batey
Creative Director: Pablo Monzon
Art Director: Mark Bamfield
Copywriter: Ross Fowler

星期二, 十月 10, 2006

涂鸦

轩尼斯VSOP那位帅帅男主角的涂鸦成了个人画展上的作品,当然,还获得了女主角的青睐。现在,你也可以来涂鸦一下,体验一下活的(没错,是“的”不是“得”)精彩的感觉。祝艳遇。

《毛泽东传》

诚如老白所说: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在中国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要归因于“距离感”。

大部分的中国人从小就被困于官方的说法和政治理论体系当中,通过逼迫性的政治教育、官方资料了解国家领导人和中国近代的政治历程。我们国家的审查机制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人们不得不相信任何由大陆中国人出版的书籍必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阉割以至不能全面、真实地反应历史。跳出理论枪手和强奸惯犯的藩篱,由一个外国人向中国人讲述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和生活历程,以及与其无法脱离干系的重大历史事件:入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等对中国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历史是统治者的历史,生活在底下的人们只有被告知历史的份儿。我们隐约觉得在那些官方已经做出定论的历史中一定还有一些方面被掩盖,被粉饰。除非是偏执狂,没有一个具有正常心智的人不希望通过各种、全面的渠道去阅读和思考:《毛泽东传》洛阳纸贵可说是人们追求真实渴望的反应,是人们对意识形态充斥于各个文化领域的厌恶和无形反抗。

写作有据有理是学者的基本要求,我并不惊讶《毛泽东传》后附上的附注和资料出处。只有学术骗子才会故弄玄虚人云亦云不求出处。《毛泽东传》的可贵之处也不在于他将毛泽东从“神”还原于“人”。在大部分的中国人当中,他早就被“市场经济”和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扯下神坛。关于毛主席生活的轶事和习惯也大量散见于各种文章和著作。

我认为,《毛泽东传》的可贵之处,在于:

  1. 它系统地并真实地抓住并总结了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毛泽东的原因:始终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其身上虎和猴的两面性;始终以哲学家的高度指导中国的革命;无法挥去民族主义情结,始终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浑厚的历史土壤等等。
  2. 从毛泽东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解释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而他具体又是怎样做的。对毛主席的“功”没有肉麻的奉承,对其犯下的“过”没有以西方史学家居高临下的指责,写作态度不卑不亢,而这大概是我们国人写作的同类书籍当中最缺乏的。可以说,罗斯·特里尔是从理解的角度去为毛主席写下这本传记。我猜如果毛主席看了这本书或许不会赞成书上所有的史料和观点,但一定会将罗斯·特里尔视为知己。
  3. 平实的语言。谢天谢地,没有令人厌恶的官腔、假话和套话。
下载《毛泽东传》pdf版。BTW,VeryCD真是个好东东。

星期一, 十月 09, 2006

恶搞之朱德和希特勒


领袖(无论流芳百世抑或遗臭万年)之所以为领袖,或许总有他们的某些共同之处:催人振奋(蛊惑人心)的动员(煽动)能力和因此自然流露的肢体语言。
这张照片拍摄于保卫陕甘宁边区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记忆当中高中历史课本刊登有,那本前一阵子连封面都红彤彤的《毛泽东传》(罗斯·特里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221页也刊登了这张照片。 Posted by Picasa

星期日, 十月 08, 2006

威驰与尼斯湖水怪



威驰的这则广告秉承了周爷的风格:无厘头,让人不知所措。再加上尼斯湖水怪将人卷下水底之下伴随的那三声乌鸦声,日本漫画风格十足,让人哑声失笑。

几年前张艺谋曾经为威驰拍过长达5分钟的广告。在广告中饰演年轻夫妇的吴彦祖和徐筠仅仅因为男方一下粗鲁的关车门两人就大动肝火吵了起来。虽然威驰无论在美国还是国内,目标消费者都是年轻白领,可从这两则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一辆轿车对于他们的分别意味。对于吴彦祖和徐筠们来说,车子是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是他们梦想美好生活的寄托与虚荣,是他们不得不卑躬屈膝讨好老板和努力工作的代价。可对于国外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应该是充满戏剧性的,好玩的,属于慢跑和iPod的。

两个广告,两种态度,两种背负。

iTox+iWaste

按:苹果的产品令人炫目。然而绿色和平却更关注这些炫目产品背后令人担忧的环境问题。他们别出心裁地模仿苹果的风格制造了一个网站,并在上面指出了苹果环境政策方面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下是其中一页的中文翻译。

原文地址:http://www.greenpeace.org/apple/itox.html
翻译:kenvol

iTox+iWaste

苹果的产品——光滑的外表,令人惊讶的设计,对细节投入巨大的关注。然而里面的有毒化学物,短暂的产品周期以及允许让其的废用产品弃置于亚洲——这些又怎么办呢?

以上没有一样符合苹果iLife的形象,也没有一样让苹果成果一家成功的公司。那为什么Steve还不改善苹果的设计呢?

好吧,似乎苹果更本没有将环境保护政策放上他们的日程表。当然,在他们的网页上放着漂亮的“环境政策”一项,但是其连接却指向了主页,而且如果你不细心寻找的话更本不会发现。当然啊它在说着苹果的环境政策是多么多么的好,但当你揭开面纱,你会发现多么的恶心。

有毒化学物:

电子零件里面的有毒化学物是一个大问题。每年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被生产,被废弃——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有毒污染。

这是一个坏消息。但好消息是,的确存在可代替的材料。

苹果可以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除去最有害的化学物,然而它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优秀的苹果应该是什么样子

拿有毒塑料PVC为例。其他公司已经确定了废弃PVC的日期,苹果没有。主要的新产品——如iPod nanoMacBook仍然含有PVC

我们要求从2007年以后发行的苹果产品在产品和生产的过程中不再使用最有害的有毒的材料。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将以苹果为傲。

产品回收

一个基本的环境政策原则是:如果你生产了销售了一样产品,如果它不再使用,你应该担负其回收的责任。我们也以同样的基本原则要求孩子:自己的杂物自己收拾。

戴尔和惠普都已经担起作为一名成人应有的责任,支持这个原则。

Alt-Apple-Escape

苹果的确有一些回收项目。在欧洲和日本,根据法律它必须提供这样的服务。在美国,迫于电脑回收运动,苹果在回收政策上作了零星的让步。然而这只限于美国,在全球回收政策上还远远不够。

这将是阻止大多数苹果产品最终被弃置于亚洲的巨大进步。

小事一桩,真的

你会想一个总部设在“1 Infinite Loop”的公司会明白回收的概念。如果苹果真的以它制造优良的产品为傲,那推行一个全球回收计划将不会有任何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

我们对于我们的iPod在一年保质期刚过就坏掉感到相当恼火。当苹果说:买一台新的比维修一台旧的还要便宜,我们简直气炸了。我们讨厌不得不以5美元在eBay上将坏掉了的PoweBook键盘卖掉。对苹果产品短暂的生命周期已经有很多的抱怨了。如果苹果不得不回收旧产品,我感打赌它将设计出更易重新使用、回收和更耐用的产品。

苹果拥有好的品味,我们想这品味持久一些。

不同的景象

想象一下下一代发行的iPod是你现在拥有的iPod的升级版本,而且部件可以更换,让你不至于扔掉整部机子。这将省下我们的钱,延长iPod的生命周期,节约生产新iPod的资源。

Don't Leave it to chance!


有没有试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坐公交车的时候环顾四周想找个美女(帅哥也可以)养养眼,以此打法无聊旅程的时候,可发现满车不是大妈就是老爷子?正当你心灰意冷几乎绝望的时候正好遇上红灯,猛然抬头却发现从后面赶上来排在旁边的另外一辆公交车上却有一个绝色美人儿?可红灯终究变绿,人和车还是会各走各路。

当然我不能肯定创作人员是不是从这种生活经验当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或许城市里的爱情就像这两辆公交车一样,在匆匆的车堆中人群中偶尔擦身而过。当在人堆中遇上你的Perfect Match,Don't leave it to chance!

客户:nzdating.com
创作:Draft Posted by Picasa

80年代的荷尔蒙

在电驴上看到《80年代的荷尔蒙》的介绍,出于强烈的好奇心(1、80年代;2、别人的性经历)download了下来。

片子打着“独立电影”的旗号, 不过反应了两个无奈的现实:

  1. 独立电影在饱受阉割的中国观众的心里有着反叛主流,藐视主流的代号,人们在公开的场合仍然不能通过传统媒体谈论除了性教育片之外的任何关于性的题材。一个不幸但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任何电影都要经过广电总局那班食古不化,神经敏感、自以为是的老太监们(为什么?被阉割了还整天阉割别人)的审查。然而在私下和网络上,任何有助于人们健康地、开朗地分享性经验和态度的影视都是受欢迎的(这一点从菠萝网上人们对于这片子的评论就略知一二)。
  2. 缺钱和无助,以至于整部片子不得不插入了十几个(可能夸张了一点,没有具体数过)一个安全套牌子的广告。电影只能通过私下和网络发行,无法获得imdb的编号。
片子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另外一部同样类型的电影《女人那话儿》。只是那时候满眼好奇以及盼望色情镜头的渴望,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只剩下几个女人躺在沙发上抽雪茄的画面。可现在,我也有了性经历,我希望获得更满足、更快乐的性爱以及了解同龄人对待性爱的态度。

不喜欢片子的主题:“天赋人权 享我性爱”,在我看来,这句话只是吸引人们观看的噱头而已,给人的印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性行为受到了社会、长辈的极大约束,我们不得不把这部电影作为反抗的宣言一样。80年代的我们应该自觉,虽然我们的思想力还受到了社会道德的约束,但如果真的要发生,或者发生了,并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和谴责。

实际上,片子的内容实在,讲述了我们这代人不是对待肉体、快感,而是对待性爱的态度。或许言过其实的小说、电影和流言蜚语在一定程度上让别人,甚至我们自己认为80年代对待性是随意的,不负责任的。但实际上(如果被访谈的人们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想法),性爱在我们看来:
  • 性爱不是捆绑两人关系的绳索;
  • 我们对待性爱从情感上是真挚的,虽然我们今天才刚刚认识,虽然我有很多个性伴侣(键盘手Tommy是一个真挚的人,至少我认为);
  • 性爱是美好的,是自然的;
  • 我们尊重对方,尊重生活,尊重生命。(当Jack说起那个为前男友堕胎三次的女人的时候,他眼中的痛苦……)
最后,我不同意电影开头字幕关于60年代的人们关于性的评论:“性,只能留在熄了灯的床”。也许余华《兄弟》里关于李光头爹(前爹打野战,后爹做不停)妈性生活的描写可以证明。

谢谢Kevin Zhang。

星期六, 九月 23, 2006

终极

这幅基督教长老会的户外广告说明,Google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Google收藏了95亿张网页,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信?将你的网名输入Google,你在网上的痕迹几乎无一遗漏。这不是神迹是什么?难怪一些人们已经将其视为宗教,甚至编写圣经。然而,我们知道人们必须通过内省以求不断接近神,达致终极真理。至于通过键盘能不能,这真是一个时代问题。

Via Digital Inspiration
广告的代理公司,创作团队无从查证。

星期二, 九月 12, 2006

做人要厚道……



昨天张贴出了Mali牛奶的广告,然而今天却在网上发现了大众的灵异幅广告,用的照片居然和Mali用的其中一张照片相同=_=!只是其中一些小地方根据创意的需要改动了一下。好吧,游戏现在开始,看谁能找到两张照片的不同指出~~~

文案:Hey, There is a yellow one!

星期一, 九月 11, 2006

Mali广告



文案:Make every kid strong

Mali是泰国(而不是西班牙)的一个广受欢迎的牛奶牌子。这头小奶牛比那个“奶人”多多的创意强多了。

Client: Mali Fresh Milk
Title:Rodeo
Agency:CreativeJuice / G1
Creative Directors:Thirasak Tanapatanakul / Jirawut Dusadeepun
Art Directors:Jirawut Dusadeepun / Apikom Kiranuchitpong
Copywriter: Jirakitti Pitpiboolwong
Production Company: Remix Studio / Anuchai Secharunputong

星期日, 九月 10, 2006

GM Goodwrench 轮胎促销广告

无懈可击的画面,直线的创意思维,简单却充满美感。

广告文案:Winter Ties from $89

Agency: MacLaren McCann Calgary, Canada
Creative Director: Mike Meadus
Art director/Copywriter: Brad Connell & Kelsey Horne
Photographer: Ken Woo

星期六, 九月 09, 2006

病毒防护还是屏幕保护?

Protection Paranoia

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人和电脑相互之间可以传播性病。不过用套套保护你的电脑屏幕倒是不错的方法,防尘、防水、而且防精。

Via bLough

杜蕾斯的全球性爱调查广告

只看到性交的动作?当你打开大图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是由涂黑了的选项在答题卡上组成的图案。杜蕾斯希望通过这个广告运动向人们告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性爱的调查项目。

只是小见认为,一般填写答题卡都要求将整个圆圈途的饱满圆黑,如此潦草涂答案,判卷的机器未必能读出正确读出呢~

Agency: Publicis, Singapore
Creative Director: Rodd Chant
Art director: Eryk Tam

via AdsoftheWorld

小见 多怪 重新上路

因为blogger升级到blogger beta以后(怪怪的,正式版怎么升级到beta版呢?但事实如此),原来用kenvol帐户注册的域名博客一直无法升级到 beta版本,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将原来在kenvol帐户注册的小见 多怪 删除掉,然后再在kenvish+gmail.com重新注册了kenvol.blogspot.com的域名。以前发布的帖子全部删除,无一保留,算是让小见 多怪重新上路。